调情志
中医学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在气交之中,人是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这种变化中,完成他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的;另一方面,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他具有完备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简单或者高级的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了的。
勤动脑体不动心
《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为你要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第二句话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很多人说,能恬淡虚无吗?我说,恬淡虚无并不是让你不想事呀,恬淡虚无的本质是勤动脑、体,不动心。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中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分成体和用两部分,《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要老化。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五内俱焚。
很多人会说,中医一点也不科学,西医说思维都是用脑的。我们中国文字中,思想的“思”字是个什么字呢?上面不是“田”字,是囟门的“囟”字。上面是“囟”,下面是“心”,你所有的情绪变化一定是脑和心的有机结合。当你特别难受的时候,首先感觉是心堵得慌。如果是心堵得慌,那就是动心了。
老子说“无为则无不为”,“无为”其实是无不为。很多人以为老子说的“无为”是不做事,其实是把老子这句话想得太简单了。老子《道德经》中讲的是规律,是道,讲天地人的规律是从哪儿来,六之合以内到底是怎么回事?“无为”其实是:无妄为,则无不为。按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长在地上的,就不可能离开地的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地上的一切生物都具备这种规律。“地法天”,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变化都取决于天。天是太阳、月亮、二十八星宿。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注重“六十”?不是你对六十有特殊的偏爱。中国人在计算历法的时候,用的是六十甲子。甲子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它更是一个时间空间高度浓缩的概念。二十八星宿包括太阳和月亮,二十八星宿每60年有一次准周期的变化,天上这些星宿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地球上物候的不同变化,所以我们祖先把它总结成五运六气。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是自然的力量。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当医生,你当记者,他经商……各件事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让你勤动脑体不动心的时候,这个脑子不是想你怎么发财,是思考你要做的事情在某个规律上处在哪个点上。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这样做看似无为,实有为。你非要从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叫看似有为,实无为,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不管你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生下来笑着的小孩活不了,撒着手的小孩也活不了。那你就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让你攥着拳头干吗?就是要干活的,而你所挣到的钱就像你手上的油腻,天天洗,天天来。人要想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近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得尽量全面,处理得尽量果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每天躺在床上想,敢与天地日月同辉,马上就坦然了。如果你心里老想着,明天怎么办呢,那你就要动心了。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慧就来了。你考试的时候,如果脑一紧张,会的全忘了;当脑子一轻松,什么题都想起来了。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元气和寿命的关系
不少古代中药书上说,这药可以大补元气,那药可以大补元气。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元气不能补。如果元气可补的话,秦始皇、汉武帝就甭死了,咱们的主席,咱们的小平就甭走了。所以那些说“取天地之气补人之元气”的话最好不要相信。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最后不也走了吗?元气是不能补的。元气是你的生命之气,父母生下你的时候,元气是一个定数。俗话说:母壮则子肥。人的元气就像从煤气公司取来的煤气罐,是一个定数,生下来就定了。在后天的生长壮老的过程中,它在不断消耗中。当你元气耗尽之时就是你离开世界那天。
元气和寿命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你爸爸妈妈给你的这一罐煤气很多,而你一天到晚那火门老是开着,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外煎焦,给你再多的元气你也活不长。反之如果给你的不算太多,但是天天节约使用它,恐怕你的寿命就长了。我们古人说元气可以补,那是古人一种良好的愿望。从中医的理论看,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中医有句话,说医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当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时候,医生的责任是让你把元气的消耗限制在最小的程度。如果这人真正元气没了,你拿人参堆着他,他也活不了。所以每个中医医生,对于这些问题要有深刻认识。
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发达国家用药越来越谨慎。我们现在是初级阶段,刚吃饱了就想长寿,然后别人说什么好都蜂拥而至。在今天的生活条件下,只要注意科学养生,颐养天年是没有问题的。天年就是父母给你的年岁,你应该活的那个寿数。在养生的问题上,中医非常博大也非常精深,儒家有儒家的养生法,道家有道家的养生法,佛家有佛家的养生法,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怎么养生。
中医探病的方法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气候的异常、疫疠的传染、饮食劳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以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此外,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原因,如痰饮、瘀血和结石等,既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使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能成为某些病变的致病因素。
1、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而总称。 它是万物生长变化的自然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只有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表现为:六气太过(如夏天热极、冬天寒极);六气不及(如暑天不热或冬天不冷);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温而反寒);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骤冷、骤热)等,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发病,这时六气就变成六淫。
六淫病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自外而来,故初起多见表证,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临床特征。有季节性, 六淫之邪,本为六气的太过或不及所致,所以外感病常表现有一定的季节性,如冬天多寒病.长夏多湿病等。应注意六淫为病虽有一定的季节性,并非绝对。如同一季节中,多见某种性质的疾病,但亦可见其他性质的外感疾病。冬季多寒病,也可感受热邪。六淫之中唯有暑邪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发生在夏至到立秋之间。
2、内伤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人体的生理本能。如《礼礼运》说:“喜、怒、哀、惧、恶、欲,七者勿学而能”。
七情内伤: 在正常的情况下,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此外,七情致病与否还与机体的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及脏腑气血阴阳与身体素质密切相关。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客观事物的刺激只有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才能反映出七情的变化,人体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的气血阴阳精津等为物质基础的,必须依赖于这些物质的充足及功能正常,故七情又是脏腑气血盛衰及功能活动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外在表现。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脏腑气血失调,又可继发产生异常情志。如肝疏泄功能失职,患者常可出现情绪抑郁不乐,多疑善虑,或心烦易怒;心藏神功能失职,患者常可出现心悸不安,哭笑无常或精神情绪异常等症。反之,七情太过,也会损伤相应的内脏。
3、外伤
外伤是指外力或其他外在因素作用人体引起的损伤。
外伤的致病特点: 一是导致局部的病变.即任何外伤均可致局部的皮肤或肌肉的红、肿、疼痛、出血、瘀血,或致筋骨折断,或受伤局部又用致外邪的侵袭,溃烂成疮。二是严重的外伤还可引起全身的病变。
外伤的类别与特点: 包括枪弹、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损伤。
(1)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 这些外伤轻则可引起皮肤、肌肉瘀血肿痛,或致出血或致筋骨折断、脱臼等;重则损伤到内脏或头部,或出血过多而有全身症状,如昏迷、抽搐、亡阳虚脱病变等;若局部损伤,还可感受毒邪.溃烂成疮。
2.烧烫伤 多由高温物品、沸水,或滚热油液,或烧烫等引起。古代医家把烧烫伤称为水火焚伤,又分为火烧疮和汤烫疮。烧烫伤属于火毒为患,其临床表现根据受烫伤的程度和受伤面积的大小而有不同的表现。轻者损伤肌肤,在受伤部位红、肿、热、痛,皮肤干燥,或起水泡,剧痛;重度烧烫伤则可损伤肌肉筋骨使痛觉消失,创面如皮革样,或蜡白、焦黄或炭化;严重烧烫伤,则创面过大,除有局部症状外,常因剧烈疼痛,火毒内攻,体液蒸发或渗出,可出现烦躁不安,发热,口干渴,尿少等,甚至死亡。
(3)冻伤 是指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是我国北方冬季常见病。温度越低,受冻时间越长,则冻伤程度越重。可分为全身性冻伤(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寒过盛,阳气受损,失于温煦和推动血行,则寒战,体温逐渐下降,面色苍白,唇舌、指甲青紫,感觉麻木,神疲乏力,或嗜睡,呼吸减弱,脉迟细。如不救治,易致死亡)和局部冻伤多发生在手、足、耳廓、鼻尖和面颊部位。发病初起,受冻部位因寒主收引,经脉挛急,气血凝滞不畅,影响受冻局部的温煦和营养,致使局部皮肤苍白,冷麻,继则肿胀青紫,痒痛灼热,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等,溃破后常易感染,损伤肌肉、筋骨。
发病类型
发病的主要类型,是对疾病过程中正邪斗争性质和强度差异的反应。由于邪气的性质、强弱和侵入途径不同,人体的正气强弱亦有差别,故在发病形式上也有不同, 现归纳为以下几种。
1. 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够阻碍、损伤和破坏正气的生理功能;机体正气则奋起与之抗争,制伏、驱除和消灭邪气,消除功能障碍,修复机体创伤,恢复自身的生理功能。这一过程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过程。而在此过程中,邪气与正气的相互斗争贯穿始终。
因而,邪正斗争中邪正的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而且也决定着疾病病证的虚实变化。因此,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邪正的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2. 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具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内涵。而人体之阴阳相互交感、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阴与阳均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还共同维持着机体相对的动态平衡,这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阳气温煦整个机体以及脏腑组织,推动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卫护肌肤,振奋精神,促进气化与化气,固摄阴液等。而阳气正常与否,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仍固。”阴气滋润、濡养人体脏腑组织,起内守、宁静和制约阳热及促进成形的作用。阴阳调和则表现为体温适中,动静有度,气机升降有常,兴奋与抑制互补互用,“化气”与“成形”保持着相对动态的平衡,全身生理活动正常而协调。人体即处在“阴平阳密”的健康状态。
3. 气血失常,是指气或血亏损不足,或代谢、运动失常,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互根互用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由于人体由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经络等组织器官所构成,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功能活动,主要依靠后天所化生的气血津液,通过经脉输布于全身,而起营养和推动作用,故而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病理上,气血的失常,必然会影响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同时,气与血又是脏腑气化活动的产物,故脏腑发生病变,亦会引起气血失常。所以,气血失常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也是病机发展的一般规律。
4. 津液代谢,包括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过程,是由多个脏腑相互配合协调来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正常的津液输布必须畅通,生成与排泄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才能维持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
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中,肺、脾、肾、膀胱、三焦及肝等脏腑起着重要的作用,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运化水液;肾主水液,有蒸腾气化之功;肝之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任何一脏或任何一种生理功能发生异常均会导致津液的代谢失常,其中尤以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转输,及肾的蒸腾气化,对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运动起着主导作用。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也离不开气的气化功能和升降出入运动。气的气化功能旺盛,则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才能正常;气行则水行,气的升降出入气机运动正常,津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才能协调平衡,津液的排泄才能正常。
津液代谢失常,即是指全身或某一环节的津液代谢发生异常,导致津液的生成、输布或排泄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在津液的亏损不足或输布、排泄障碍等方面。
5.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内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而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因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无内暑),统称“五邪”。如定义所述,内生五邪在病理表现方面与相应的外感六淫有相似之处,产生的症状亦有相近之处。但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外感六淫属病因,是致病因素;而“内生五邪”则属病机变化,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的病机变化。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之间的传移和变化。
疾病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病理变化总体概括起来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同程度的虚实变化;二是人体脏腑经络等机能的各种异常改变。当这两类病变各部分之间发生转化或移递时,就是疾病的传变。
在疾病的发生演变过程中,邪正相争的运动变化始终贯穿于其中,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在疾病传变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疾病的传变与否乃至传变的方向和速度,并形成了大致可循的规律:如正盛邪衰,多不发生传变,即使传变也较缓慢,疾病易于趋向痊愈;邪盛正衰,则传变迅速而病情趋向恶化;正邪俱盛,斗争剧烈,病或愈或传,变数较大;正邪俱衰,则传变缓慢,或病情处于缠绵状态等。
疾病的传变,可概括为病位传变、病性转化两个方面。
疾病转归,指疾病发展的后期状态及最终结局。疾病的转归,主要包括痊愈、死亡、迁延、后遗等情况。
疾病的转归如何,主要决定于邪正盛衰的变化。邪气侵入机体,正气必然奋起而抗邪,正邪相争,从而产生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这中医诊治机理种病理变化不仅关系到虚实证候,而且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则疾病趋向于好转而痊愈;邪胜正衰,则疾病趋向恶化甚至死亡。但在疾病趋向痊愈和死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过渡状态,如疾病的缠绵、后遗或伤残等。
版权所有:经络催眠师培训项目推广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加盟合作热线:13260000969/13260000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9032993号-1 技术支持:易乐工作室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086号